7月19日是大市场的最后一天。
从7月20日开始,大市场的商户陆续搬到城北新建的农贸市场继续营业。
说起大市场,玉林人似乎特别有感觉。
有人说,走进一个大市场,就像走进了一个生命博物馆。的确,这里的东西小到缝纫,大到家具被褥,竹、木、农具、火笼、米斗、脚镣、鱼狗笼、犁头、铁锹等各种生产生活用具应有尽有。
这里各种口味都有,每个摊位都有故事。这里的人情味最浓,每个摊主都有熟客,像是认识很久的朋友。
时间
如今时过境迁,大市场还在,但人流量和交易量已经大大减少,繁华不再。但是,这里的“网络名人”产品经久不衰。比如这个儿童推车,就是玉林农小时候出门玩耍的必备物品之一。
除了童车,市场里的牛红汤摊也是玉林吃货打卡的地方之一。到现在,这里的牛红汤只卖2元一碗,3元一个饺子。
据老板陈介绍,他们家在这里卖牛红汤已经快三十年了。这碗牛红汤不仅仅是味道本身,更是一种记忆,承载着几代人对地方特色小吃的喜爱。
陈的牛红汤味道纯正爽滑。是玉林有名的老排档,也正是因为味道纯正,小排档里才会一直有源源不断的食客。虽然大市场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,但它仍然是购买最当地、最便宜的手工制品的首选。
工匠
提起工匠精神,我们总是第一时间想到邻国日本。他们用一生的时间努力做出令人满意的茶杯,精致的木雕或漂亮的水果,他们的执着令人感动。而且在大市场里,也有这样一群资深艺人。
他们经常坐在地板上。虽然年纪大了,但是技术很好。
沙师傅是个木匠。据沙师傅介绍,他十几岁就学会了编织竹制品,至今已有70多年。竹条编织是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,是农村不可或缺的手工业。人们称从事竹编的人为木匠。
一根竹子,一把可鄙的刀,一双巧手,大约一个半小时后,一件竹制品在沙师傅手下诞生了。
竹编工艺造型简单,但工艺复杂。经过多道工序,竹编条才算成品。那么,竹编工艺品的好坏,就要看工匠的经验和手艺了。
环顾沙师傅的竹器店,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竹器产品。
沙大师说:“现在没人想学这个了。可能以后就没人做了。”
希望他早日有个传承人,把老手艺传承下去。
铁匠是一个古老的职业,养家糊口是铁匠艺人的苦差事。以铁为原料,用小锤子制作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。
铁匠唐师傅已经快八十岁了。他右手拿着一把铁钳,熟练地拿起一块铁,放进火里。当他拉下左手的鼓风机开关时,炭火越烧越旺。铁片烧红后,再夹出来,放在铁砧上,用右手反复锤打。
打铁还需自身硬。无论春夏秋冬,你都要在火堆旁工作。尤其是在夏天,太热了,袖手旁观的火和挥舞锤子。这个打铁炉唐师傅也用了几十年。
唐大师的铁匠铺
走的时候,唐师傅一个人在忙。“呯呯呯的声音……”充满了节奏感,一锤又一锤地用力敲打。岁月敲打着他额头上的年轮,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......
内存
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
会终结这段记忆。
像岁月的尘埃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。
但它在我们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
现在
这里的一切。
都成了“玉林的回忆”
再见,大市场!
相关:玉林市场
据玉林市志记载,玉林市场建于1949年东岳岭(今东城小学后),1968年迁至现址,靠近环城路,交通便利。当时有470个摊位,集市分午时、午时、酉日举行。一天大概有两万场集市,月成交额80万元。所列商品包括猪、牛、家禽、木制品、农具、成衣、粮食、食品和饮料、竹木等。它是当时榆林最大的市场,出售的商品种类最丰富,市场最繁荣。根据规划,玉林市场原址将与万花楼项目一起建成万花楼公园。
★
撰稿:刘子阳|编辑|李佳洲|编辑|刘海东
榆林新闻网榆林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出品